探討新時期紡織產業集群、專業市場與信息服務的節點
紡織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中國紡織工業的重要經濟形式,也是中國紡織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紡織專業市場是生產與營銷的另一種獨特的經濟現象,也是生產與市場的結合。《紡織服裝周刊》作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會刊,是協會為廣大企業、為行業、為產業集群、為專業市場服務的重要方式之一。今年改版以來,受到了業內的廣泛關注。
面對國內外的新形勢,如何找準節點,使會刊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地為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服務是協會為行業服務的重要課題。1月13日,本刊與來自協會、政府、集群地區、專業市場、企業的代表在江蘇常熟召開座談會,傾聽集群和市場對刊物建設的意見和內容的要求,共同探討在宣傳方面合作的途徑,以期使《紡織服裝周刊》在提高行業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升級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讓會刊成為聯系全行業的紐帶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 杜鈺洲
紡織行業的媒體,尤其是作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會刊《紡織服裝周刊》,如何真正起到推動行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的作用;對產業集群、市場、行業和政府發揮平臺互動的作用;同時如何利用信息、新聞,創建一個技術、經驗傳遞的平臺,來推動行業發展, 這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為行業服務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們的產業集群還處于初級階段,有相當多的企業是被別人牽著走的,比如跟著采購商、小批發商走,他們既沒有市場的預測能力,也沒有技術、管理、開發能力,甚至缺少流動資金。在這種狀態下,企業完全處于被動狀態,一旦遇到市場變化,企業就有可能關門。他們缺少的是信息和引導。
在信息化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不缺乏信息,但缺乏準確的信息。比如在網絡大里,我們需要從大量的信息中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自我加工、自我分析出有用信息,而且對趨勢的把握也有可能被錯綜復雜的信息所誤導。而當前很多企業是不可能看到整體產業鏈的狀況,以及上游的變化何時能影響中下游,市場的變化用多長時間可以反饋到某個企業、某個集群,是否面臨新的風險,還是有了新的機遇?很多企業是很難從全局、客觀地看待這些問題。
而在這種情況下,雜志、報紙作為信息產業的產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紡織服裝周刊》作為協會會刊,就是致力于從大政方針入手,準確把握行業行情,科學判斷國內外趨勢,經過信息加工得出的后判斷,這對讀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報刊就是要解決企業、產業集群、市場感到困惑的問題。企業在對前途感到迷茫的時候,需要從報紙上看到方向,這個方向不是某位專家所說的,也不是協會某個領導所說,而是某個地方是怎么做的,它從中得到了什么經驗,這是大家參與的結果。因此,《紡織服裝周刊》區別于中央、省市的媒體,以及行業其他媒體,它有更多的實際性服務內容,比如不斷加大的科技普及的內容、管理的內容,而不僅僅提供新聞服務。
從紗線到化纖原料、坯布、
面料,直到服裝、家用紡織品,還有產業用紡織品,這些上下游的市場指數到底怎么樣,我們需要讓上下游的企業都能及時得到市場信息。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內部,紡織工程學會負責管技術,紡織信息中心負責產品開發,中紡網絡負責信息化建設,檢測中心負責產品質量檢測,這些部門都通過會刊不斷地向市場來傳遞現在市場上產品的質量如何,存在什么問題,產品開發如何,有那些新的流行趨勢,用什么技術與手段生產出流行的品種。因此我們所給予的信息是直接為生產線服務的,為生產力的生產要素服務的,為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服務的。
面對國內外出現的新機遇和挑戰,《紡織服裝周刊》應該成為聯系全行業、為不同層面的企業、地區、產業集群做好服務的紐帶,為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快產業升級,加快實現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變做出貢獻。
媒體要反映產業發展的新問題
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 謝明
在過去的一年,江蘇紡織業在機遇與挑戰中邁進和發展。據統計預測,去年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產值將超過7000億元,增長18%以上,利潤將超過240億元,增長17%,進出口總額將超過240億美元,增長16%以上。這些業績的取得是各級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行業媒體也為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新的一年里,機遇和挑戰仍舊共存。當前面臨的宏觀環境概括起來有三個過大:投資規模過大,貸款規模過大,貿易順差過大。針對這三個過大,宏觀政策將繼續趨緊,包括穩健的財政政策、從緊的信貸政策、有保有壓的產業政策,以及進出口環境都將對我們行業發展產生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加快發展是我們業內應討論的問題。
《紡織服裝周刊》作為業內權威性的刊物,給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和思路,也給我們代來了很多智慧,傳遞了行業非常多的先進經驗,為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刊物在帶給我們及時、有效信息的同時,如何使刊物和行業各方面更加緊密結合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尤其是與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的合作是一個新課題。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是中國紡織業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產業集群是產業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形式,尤其在江蘇,集群經濟對促進行業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沒有產業集群,我們的產業基礎就顯得非常薄弱,如何使產業集群更加健康發展也是我們研究的課題,如何正確反映產業集群現狀、發展,研究它的問題也是我們面臨的課題。專業市場也是同樣,在過去老的體制下,產業和市場是分割的,市場歸在流通版塊里,事實上它是我們產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江蘇,產業和市場互動非常明顯,市場發展到今天,專業化更加明朗,跟產業依存關系更加緊密。市場如何更加健康地發展,如何更加合理地布局,如何能使業態更加符合現代產業的進程等,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這些也應該是我們的媒體關注的重要方面,《紡織服裝周刊》在宣傳我們的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的同時,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也可以借助媒體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通過交流,不斷提高,使行業工作跟上新形勢的發展的需要。
加大對集群和市場的服務力度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秘書長 夏令敏
在過去的一年,我國紡織業繼續穩步發展,行業總產值、出口額、利潤等指標又創歷史新高。其中,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作為中國紡織業發展的新現象,在新的一年里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鑒于中國紡織工業市場化程度高,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面對國內外新形勢,如何加以應對,已經成為行業思考的問題。加強信息服務,開展廣泛的市場分析、趨勢預測,已成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引導行業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粗放經營和盲目競爭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
《紡織服裝周刊》今年全新改版正是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加大對行業服務的具體體現。改版后的刊物服務宗旨沒有變,仍舊是服務于企業,服務于行業。重點加大對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的服務力度。在努力構建覆蓋全行業、為產業服務的信息平臺的同時,也將成為為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專業市場以及行業大中小企業服務的窗口。通過刊物的宣傳,樹立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的新形象,促進科技和品牌貢獻率的提升,進而促進產業升級。
《紡織服裝周刊》將在各地主要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地區建立通訊員(信息員)隊伍;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及時改進服務;把刊物發行到各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擴大刊物的影響力;刊物與中國紡織產業網聯盟相互對接,形成立體化宣傳結構;加強對科技研發、質量檢測等公共服務體系的服務。
媒體應多關注地方市場
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陳惠良
常熟輕紡市場以中國服裝城為核心,聚集了35個專業市場,2.5萬多經營戶,6萬多經營人員。2006年市場經營額達300多億元,位于中國十大服裝批發市場榜首。專業市場是配置資源有效的場所,是我國紡織產業提高競爭力,提升產業水平必須要抓好的環節。它是產業資本化,產業社會化的必然的環節。專業市場不僅提供了消費平臺,還提供了物產、物流、物業等各種配套服務,符合紡織業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市場效率,提升品牌競爭力,走新型產業化道路,終提升產業競爭力,做大做強紡織產業的要求。下一步常熟服裝城將在完善自身服務體系,創造優良的發展環境,通過輕紡城升級換代,實現向新一代專業市場規模化、現代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相互支持 加強合作
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主任 周如生
紡織是紹興縣重要的經濟支柱,多年來紹興縣被譽為“托在一塊布上的經濟強縣”。紹興紡織業發展至今,已形成了中國輕紡城市場為中心、約25公里為半徑的紡織產業集群區,是國內大的紡織產業集群之一。覆蓋了從上游的PTA、聚酯、化纖,中游的織造、染整,下游的服裝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并向紡織機械、繡花等產業延伸。2006年全縣紡織業實現工業總產值近千億元,自營出口40億美元。
今天的中國輕紡城市場體系,已形成紡織面料、家紡產品、輕紡原料、紡織機械、服裝服飾和輔料等為主體的大型紡織專業市場集群。并初步實現市場規模集群化、市場配套現代化、交易方式多樣化、經營模式的經營格局。2006年整個市場群成交額達到500億元。
多年來,《紡織服裝周刊》始終對紹興縣紡織產業的發展給予重點關注,對紹興紡織產業的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典型企業、遠景規劃等方面給予了準確及時的報道,特別是對每年一度的中國(紹興)國際紡織品博覽會更是給予極大關注。這些宣傳有力地提升了紹興紡織產業的區域形象和品牌形象、對地方政府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同時刊物也為政府與企業提供了大量政策、產經和市場行情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受到大家的普遍歡迎。
目前《紡織服裝周刊》已經在紹興縣建立了常設機構,有專人與我們進行信息對接,今后我們還將進一步與《紡織服裝周刊》加強合作,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傳遞產業與市場信息,宣傳品牌,借助媒體推動紹興打造“國際紡織之都、現代商貿之城”的進程。同時我們也將會一如既往地給予紡織服裝周刊大力支持,擴大這份刊物在紹興的發行與影響,通過這一平臺,讓了解紹興,讓紹興走向。
擔負為行業服務重任
海寧經編產業園管委會主任 沈順年
海寧經編產業園多年來與《紡織服裝周刊》有著很好的合作,因為這本刊物能夠及時傳達政府和協會的聲音,反映行業發展的宏觀形勢,分析和預測市場前景,是政府部門、產業協會與地方企業聯系的橋梁與紐帶,也是企業了解行業信息、洞察國際市場的重要平臺。
海寧經編產業園2006年被列為浙江省省級開發區,目前,園區是中國大的經編制造業基地之一,已有經編及相關企業200多家,各類經編及相關設備800多臺(套),形成了原料、織造、后整理和服裝產業鏈。2006年,經編業實現工業產值75億元,經編產業用布占全國總生產量的70%以上,經編業已成為海寧的支柱產業。
我們十分重視企業的信息指導工作。近年來,園區將打造區域品牌作為一項推廣園區、企業與經編產品的重點內容來抓。一是加強信息交流。先后創辦了《園區信息》、《中國經編》和《經編視界》等刊物,通過這些刊物與外界交流信息,讓外界更深入地了解經編園區。產業園信息服務中心先后建成 “中國經編信息網”、“中國經編產品網”、“中國產業用布網”和“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網”四大網站。園區內大部分企業已建立了內部局域網,實現了內部數據的共享和信息傳輸。
當然,我們希望改版后的《紡織服裝周刊》,繼續擔負起為行業服務的重任。在內容上,應站在化的高度,加強與國內外相關媒體的合作,為讀者提供國際先進技術與發達國家市場需求信息;同時,加強對紡織相關領域的報道,促進產業鏈對接,讓讀者通過這一媒體能了解從原料到流通領域的創新成就、技術進步、產品開發等,以進一步促進紡織產業的進步與升級。
媒體的作用不可或缺
蘇州萬豪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洪清淼:
《紡織服裝周刊》作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發布行業信息的窗口,是紡織服裝行業覆蓋全,內容深刻,質量水平高,具有權威性的行業媒體。為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提供了迅速、準確、專業的報道。同時還發布了紡織各行業的市場分析,技術動態,流行趨勢和宏觀經濟動向等信息,是廣大紡織服裝企業不可或缺的專業媒體。
隨著紡織服裝行業的不斷發展,新營銷渠道也不斷出現,企業品牌意識開始覺醒,新一代專業市場經營方式在尋找新的定位,注重提供差異性服務,從而突出自身特色已經成為市場尋求升級的關鍵。同時,紡織服裝產品流通多樣化、個性化消費也推動了經營模式的多元化。電子商務的興起,改變了傳統的經營理念。挖掘新的經營渠道,推廣新的經營模式和借鑒成功經驗,都需要借助媒體宣傳的力量,才能使企業和專業市場不斷自我更新,不斷學習和進步。媒體在專業市場升級中的作用功不可沒。萬豪將和廣大同仁一起,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聯盟的指導下,進一步借助《紡織服裝周刊》這一平臺,不斷提升自身的影響力,為紡織服裝產業升級做出貢獻。
日中媒體合作促進兩國紡織業發展
日本大纖維株式會社董事 高橋要
大纖株式會社從1950年起開始發行紡織業界專業日報《纖維NEWS》,到如今已有57載。2007年10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批準認可,我處在上海開設了支局。《纖維NEWS》專門空出后一版作為中國紡織信息的版面,把有益的中國紡織產業信息介紹到日本。另一方面,我們與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刊物《紡織服裝周刊》合作,幫助編輯策劃其在每月后一個周一發行的特刊《日本纖維信息》。
我社的基本方針就是用日語將中國的信息介紹給日本的紡織業,用中文把日本的信息介紹給中國的紡織業,通過信息的雙向提供,為兩國紡織業,包括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的發展做出貢獻。
近年來,在日本紡織服裝市場趨于飽和狀態的背景下,中國則呈現出了巨大的成長空間。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導致勞動力價格的上揚。僅以廉價勞動力為目的來到中國發展的日本企業越來越舉步維艱。然而,勞動力價格的上揚表明大眾購買力的增強,中國國內開始有了高級產品的銷售條件及市場。從這個方面入手,對于積極開拓中國市場的日本企業來說也感覺到了市場的積極反饋。
另一方面,許多中國企業已經不滿足對日本市場的OEM生產,以自創品牌或者收購日本品牌的方式進入日本市場的時機已然來臨。如此,日中兩國紡織產業的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相信今后還會有更大的變化。
展望今后的變化,不得不著重指出的是日本的環境保護和環保節能技術。作為中國的國家戰略措施,推進環境保護和節能環保的實施是國家的重要方針政策。日本經過20世紀70年代的公害問題以及石油危機,從此開始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和節能技術的開發,其相關技術也是一流的。在紡織產業領域,也面臨著諸多課題:削減工廠的生產消耗、研究廢水排放對策、進行廢料回收等。以往日中兩國在紡織產業合作上的關鍵詞是“中國的勞動力”,我想今后這個關鍵詞會變成“日本的環保、節能技術”。
作為紡織行業的專業媒體,我們的職能也將顯得愈發重要。如果只是一門心思報道自己國家內部發生的問題,讀者是不會滿足的。通過與外國媒體的合作,從宏觀、微觀的角度以及雙方的視點出發向各自的讀者介紹有益的、具有建設性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并且不能一味注重介紹業界信息,更應該發揮業界組織者的職能,引導業界向一個健康良好的方向發展。
大纖株式會社非常榮幸地能與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會刊《紡織服裝周刊》這一信譽高且優秀的伙伴合作。我真誠地希望彼此的合作將不僅局限于《日本纖維信息》等出版物上的合作,非常期待擴大雙方在網站、舉辦研討會等領域的合作,共同促進兩國紡織業的發展AAGFHJTYJUTI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有些文章部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盡快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