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怎樣迎接挑戰
紡織行業怎樣迎接挑戰
伴隨國際市場的需求不斷萎縮,給許多紡織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今年以來,出口下滑、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漲價、政策調整等一系列壓力,壓得整個行業喘不過氣來,企業紛紛倒閉,停產、半停產的更多。這些,已給紡織行業構成嚴峻挑戰。
對于中國這樣勞動力豐富的國家,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必需的。那么,紡織行業怎樣迎接挑戰?寄希望于匯率、出口退稅等政策的調整?實踐證明,低成本、簡單加工的路子已經走不通了,政策調整或許能解紡織行業一時之急,但要真正實現良性發展必須另尋他途。
記者近走訪了浙江不少紡織企業,對企業的困境感同身受。然而就在一片蕭瑟中,一些紡織企業卻通過自主創新等方法,利潤率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穩步上升,在逆境中不斷壯大。它們的經驗,或許能給無數在“嚴冬”中掙扎的企業以啟示。
來自一線的自主創新
“今年以來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就達到50%,浙江省內相同行業的知名企業已經有50%關門了。”浙江依萊特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勇明對記者說。從他的言談中,我能夠感受到成本上漲的壓力,然而更多的是信心。“去年,國內同行業比我們大的企業還有好幾家,但是如今,排在我們前面的企業不是倒閉,就是半停產,而依萊特的市場占有率卻穩步提高,現在已經超過35%。”
依萊特是一家集丙綸絲、丙綸空變紗生產及丙綸裝飾布織造為一體的專業化纖生產企業,創建于1995年,經過10多年的發展,目前年產值約6000萬元,是全國丙綸布生產量大、品種齊全,從丙綸絲到織造一條龍的生產企業。談起企業發展壯大的秘訣,江勇明說:“企業應該以創新為競爭之道。”
創新并不是多么神秘、多么高明的東西。江勇明口中的創新,更多的是來自一線工人的小發明、小創造。長期以來,依萊特廣泛使用一線工人的自主創新技術,工人們也形成了在技術創新上你追我趕的氛圍。
紡絲車間一位工人外出培訓時,看到滌綸中空絲紡出的布料特別柔軟。滌綸能做出中空絲,丙綸應該也能生產。他的想法通過紡絲車間18名不同工種的工人集體論證,順利走上生產線,該新產品半年就為公司創造出90萬元的利潤。“今年上半年,公司80%利潤來自工人創新技術的應用,由此帶來的增加值抵消了部分新增的成本。”江勇明說,“人家有的,我質量高人家沒有的,我有。市場占有率自然提高,利潤自然來了。”
關心職工利益,創新才有無窮動力
依萊特的一線工人形成創新發明的氛圍不是偶然的。公司不僅為一線工人技術創新提供物力財力保障,搭建創新平臺,還建立了對一線工人創新技術的激勵機制,制定了技術人員創新業績考核手冊,公司利潤按一定比例,重獎發明創造的工人。江勇明說,一旦工人產生了有價值的創新靈感,公司就會立即組織技術小組配合研發,多年來通過單獨或合作開發出了1000多種產品。目前,全公司有26%的一線工人享受過創新獎勵。
這套辦法說起來復雜,核心卻簡單明了,就是要關心職工利益,使職工在公司發展成長中受益,形成一種良性的企業氛圍,從而為自主創新提供無窮動力。依萊特在這種觀念指導下嘗到了甜頭,富潤控股集團也是如此。記者前不久在富潤控股集團城西紡科基地采訪時看到,技術人員正在抓緊安裝調試紡織機械新設備,職工們在技術創新上有一種爭先恐后的勁頭。
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告訴記者,他當初“接管”了當地22家困難國有企業,共承接債務9.2億元,接收職工9000多人。在這么困難的情況下,他提出了3句在當時屬于“反其道而行之”的話:“當時,國有企業提倡的是‘大河有水小河滿’,‘國家得大頭、企業得中頭、個人得小頭’,‘職工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企業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則提出,‘職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企業的事是大事就是大事,是小事就是小事’,‘小河有水大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個人得大頭、企業得中頭、國家得小頭’。”
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富潤集團職工的努力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回報,創新能夠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生產積極性高漲,企業效益不斷攀升。今年,公司一方面投資1億多元,從德國等地新引進緊密紡織裝置、自動落筒機、倍捻機等先進設備一方面又通過易地改造,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提高產品質量,推進產業升級。
更新設備,節約成本
“雖然資金緊張,但當掉褲子也要換新設備。”地處浙江湖州的絲綢之路集團董事長凌蘭芳說這話時有一股子氣勢。當然,這也是逼出來的,他沒有退路,再用舊設備、舊技術,消耗的能源、資源、人工成本已經到了沒法承受的地步。
4000多萬元的投資下去,一大批先進設備從德國引進。凌蘭芳說,一套設備就相當于一輛寶馬車的價格,但是新設備可以將絲綢
面料的門幅從以前的1.3米提高到3.4米,生產效率提高25倍。
與此同時,絲綢之路集團所屬繭絲綢研究所與中科院蘭州物理研究所簽訂了“重離子輻射改良蠶繭品種”合作協議,集團所屬華綾服裝公司與浙江理工大學、中國美院建立了真絲品牌服裝研發合作關系,更多自主創新的產品和設計有望推出。正因為這樣,意大利斯密特、法國斯陶比爾等公司看好絲綢之路的發展前景,提出了長期合作的意向。
與絲綢之路集團一樣,依萊特公司也采用更新設備的辦法,以提高效率,節能降耗,降低生產成本。江勇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眼下的市場環境,作為企業必須更新設備,做足‘節’字文章,以此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盡管現在要投入不少資金,但是仔細算算,這些投入兩三年就能收回來,值得。”
從2004年起,依萊特公司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對原有的生產設備進行更新和改造,節約的成本不是個小數目。比如引進的平行牽伸機等國內先進的紡織設備,使車間的用電量下降1/3對紡絲車間紡絲機上的300多只噴嘴進行全面更換,使噴嘴的氣量增加20%,用電量下降5%,每月節約用電2萬千瓦時使用新的空氣壓縮機,使80%的用水實現了循環利用。技術改造后,依萊特公司不僅使每噸成品絲的成本由原來的500元降到340元,而且每年還節約電費近100萬元。
編后:盡管紡織的出口退稅率近有所提高,但國家淘汰低層次產品和企業的決心沒有改變。自主創新、節約成本,才是紡織行業走出困境的良方。“嚴冬”中,感到暖意的紡織企業可能只是少數,然而這仿佛是春天里的一抹新綠,讓人看到了希望。s9AkulV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有些文章部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盡快更改或刪除。